欢迎光临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今天是:
监督热线:010-63379766

科教文卫当前位置:首页-科教文卫

《伪证》编剧徐苏林:我们“原生态”地展现了检察官的办案过程

2021/4/28 16:07:14 来源: 法治周末报   作者:


前不久,法治题材电影《伪证》登陆全国各大影院。影片中,检察官孟晖、李萌、检察官助理和书记员谭冰组成办案组,办理一起抢劫、抢夺案。随着调查深入,他们发现行凶者另有其人,且此案背后还隐藏着另一起案件。而少有人知的是, “案牵案”的电影剧情背后,是一起真实的案件。

《伪证》编剧徐苏林就职于检察机关,其笔下的作品大都与检察职业密不可分,如《正义使命》《国家力量》等。4月26日,徐苏林接受了法治周末记者专访,讲述了电影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于当下法治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看法。

为“救”儿子,他让十几个村民作伪证

法治周末:能否请您介绍电影《伪证》剧本的创作初衷?

徐苏林:其实,在每一次创作作品时,我们都会问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创作检察法治题材的电影作品?我们希望创作出怎样的检察法治题材的电影作品?

《伪证》编剧之一徐苏林 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检察官题材电影作品,在当前电影市场上不是很多,每年不过一两部。而从情感角度切入,深入表现检察官的内心世界和工作的艰辛,更是在影视作品创作中较为罕见。可以说,检察法治题材电影的创意恰逢其时。这也正是我们陆续做这类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初衷和目的。

《伪证》是一部行业特点突出的影视作品,当然必须是以尊重行业规则和道德为首要原则。当然,这绝对不是否定必要的艺术虚构与加工,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应当将行业特点和案例尽量推往背景,同时在前台充分展开艺术想象。比较成功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的经验证明,这应当是此类题材电影创作的一般规律,也是我们必须肯定的重要原则。

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我们创作和制作了电影《伪证》,至于是否成功,留予观众评说。

法治周末:据了解,《伪证》所讲述的故事来自于真实的案件。具体案件的情况如何?当时您是从何种渠道得知了这个案件,何时有了将其搬上银幕的想法?

徐苏林:本片所讲述的故事来源于我的同事、资深检察官、原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一处的主诉检察官徐达于2001年办理的案件。

正如电影中的那样,一起抢劫、抢夺案,牵出了另一起伪证案。案件中,张某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纠集了十几个村民为后者作伪证,使得案件的办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电影《伪证》剧照 受访者供图

抢劫案到案的两被告人法庭突然翻供,律师、新证人提供了大量被告人不在场的证言、证据,法庭风云突变,主审法官、审判长建议公诉人徐达撤案。面对窘境,徐达和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的两名刑警奔赴千里之外取证,终于锁定证据,将案犯再次送上被告席,提供伪证者也终被法办……

徐达检察官办理的这起案件故事性很强,办案过程也相当精彩。2008年,我在重新梳理这起案件时,就思考怎么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期间,我写了初稿,写了检察官办案组审查起诉的过程,重点突出了电影《伪证》片中检察官孟晖作为公诉人在庭审中发挥的作用,特别是由此案件引发的对于亲亲相隐、知情不举与伪证犯罪的思考。

后来,一遍遍修改剧本时,主要是凸显和升华了电影的主题,将展现的重点放在孟晖检察官办案组如何面对伪证和应对伪证并最终完成公诉任务上。

“原生态”地展现了检察官的办案过程

法治周末:相对于一些高科技犯罪案件,亦或是一些伪造证据方式较为隐蔽的案件,电影《伪证》中的伪造手法似乎并不复杂,更多的是利用凶手父亲在村中的权势得以实现。为何电影会瞄准这样一种“伪造”?

徐苏林:在现代农村,这种碍于亲情、友情、乡情去做伪证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甚至比较普遍。不管是在刑事案件中,还是在民事、经济案件中,都有表现。

出现这种现象,有村民法治意识、法治观念不强的原因,更有乡村社会法治土壤还不够深厚的原因。虽然国家近年加大了普法的力度,各级相关部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乡村法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影片中,反派张德福唆使村民作伪证的方式并不高明——或威逼恐吓,或亲情绑架,或钱财收买,但却是大量刑事案件中的一种常态。我们基本上是“原生态”地展现了检察官的办案过程。

法治周末:在《伪证》之前,您创作了《正义使命》《国家力量》《身份疑云》等多部法治题材电影、电视剧。在您看来,法治题材影视剧创作有哪些特点?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徐苏林:检察法治影视作品,是法治题材影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题材应当行业厚重感与故事趣味性并重;应当具有专业的“检察官”视角和精致的生活真实再现;应该以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应该以独特的检察官情感感染观众;应该以强烈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赢得观众的喜爱。我们希望行业的真实质感与艺术化的情感过程完美融合,为检察官题材电影的创作独辟蹊径、别开洞天。

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克服创作上的误区,敢于创新。当下检察法治题材现有剧本存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影视作品剧本创作中的常识性问题,包括没有具有行动性的主题、没有完整人物形象,不足以令观众喜爱、对话苍白,矫揉造作,等等。

如果说要给检察法治题材的影视作品确定几个关键词,我想是:检察官情感世界、责任、尊严、牺牲。在《正义使命》《国家力量》等检察法治题材的电影作品中,我们始终不变的核心主题是:尊严。

在此主题下,我们用影视语言充分展现——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尊严、职业的尊严和法律的尊严,检察官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抉择和牺牲;而为了私欲,一些相关人员,背弃了道德、党纪国法,触犯了刑律,沦为犯罪分子,最终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电影《伪证》剧照 受访者供图

自然,我们也充分展现检察官们情感与法律的纠结,情感与职责之间的煎熬与涅槃。可以说,这些影视剧都是一曲曲对检察官的赞歌。对犯罪分子的憎恶、惩罚与挽救,彰显了检察官执法的法律与人性的力量。

优秀法治影视作品一定不会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

法治周末:近年来,法治题材影视剧成为热门。比如,电影《误杀》、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等,除了收获不错的票房、收视成绩外,还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与思考。对于市场的这种表现,您有何看法?

徐苏林:这类法治题材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还因为这类影视作品具备了“警匪片”的观赏性元素:剧情紧张、故事曲折、惊险刺激。尤其是用悬疑推进情节的发展,节奏紧凑,注重镜头内在的动作性,强调人物内心的变化犹疑对故事的推进,较好地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观看收视效果。

《误杀》《隐秘的角落》等作品得到了市场上热烈、积极的反应,也给我们影视创作者很多思考。其中一点就是:优秀法治影视作品一定不会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

好的作品不会停止在问题表象的描述,而是要通过对表象的深度探究、追问,将问题指向造成、助长或者诱发犯罪的体制和机制,指向各类犯罪案件发生的环境和土壤。

当然,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必须首先要有一个好故事。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过硬的创作班底,这样才能拍出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也是优秀法治题材影视剧给我们的启示。(记者 尹丽)

责任编辑:齐梓怡

监督热线:010-63379766 监督举报邮箱:fzzglz@163.com 投稿邮箱:fzzglz2016@163.com
本网所发布各种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法治廉政网视"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常年法律顾问:策略律师事务所 法务联系:庞理鹏 执行主任律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 09595 号
京ICP备16061882号-3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 (2017)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