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法治中国廉政网视! 今天是:
监督热线:010-63379766

民生在线当前位置:首页-民生在线

六.一儿童节 一位石泉老法官童年回忆 从未老去,一直是少年!

2021/6/2 10:49:23 来源:法治廉政网视   作者:徐庆涛


本网讯(徐庆涛) 近期,我儿时的小伙伴建了一个微信群,进群一看甚是热闹,大家在群里聊的最多话题就是童年的往事,聊天中勾起了我对那段蹉跎岁月的美好回忆。

童年的“豪宅”

石泉古县城共有东西两个城门,东门城楼边有一块操练兵士和比武的场地——校场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时逢部队大转业,为了安置复转军人和西进干部,在校场坝修建了当时石泉最豪华的高档住宅小区——校场坝干部家属院,当时的校场坝家属院可以说是权力和地位的代名词。家属院共有三排瓦房能安置三十六户,那里居住着全县近一半以上的领导干部,平均每家有三到四个子女,家属院周围还有大约三十余户当地居民。然而所谓的豪华,也无非就是整齐、雄壮,和现在的住房无法相提并论。房子面积大约有二十多平方米,没有客厅、餐厅、洗漱间之说,大家共用一个公共厕所,由于路程远、坑位少,早晨很多小男孩没等跑进厕所就开始解裤带,进门就打开了水龙头,全然不顾门口的坑位是否已经有人了,于是经常发生“尿洗头”的事件。


童年的家庭

那时孩子都是散养的,父母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小孩,上幼儿园也是一种奢望,都是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因此那个时候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非常浓厚。我的父母属于慈母严父型的,虽然母亲经常打我,但我知道她是吓人的,雷声大、雨点小,反正皮糙肉厚不怕。而父亲却不一样,平时基本不发火,但一瞪眼,一黑脸,我就吓的打战战。记忆中父亲只打过我一次,原因是女汪老师神经病犯了,裸体跑上大街,我和小伙伴们跟着围观,回家后父亲抽出皮带把我一顿暴揍,半夜父亲打着手电筒抚摸着我的伤口,我虽然假装睡着了没敢睁眼,但知道父亲眼里一定含着泪花。从此,我知道了什么是父爱如山,什么敢为,什么不敢为。困扰现在社会的离婚多、不赡养老人等问题,在那个时候几乎是不存在的,没有听说哪个父母离婚的,哪个子女不孝顺的,每个大家庭都其乐融融,生活的好不惬意。


童年的玩耍

对于孩提时代的我们来说,那时的学校生活简单而快乐。放学了,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最喜欢就是打条卡下河游泳,摸鱼、捉虾,上树掏鸟窝、逮金趴牛。其他好玩的游戏还有挤呦呦、招摞子、缠德伦、特务传电、滚铁环、扇科玛、打弹弓、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等,这些游戏的名字,在现在都是陌生的,而那个时候却是贯穿我们童年。那个时候的玩具,有些是父母用闲暇时间手工打制,也有些是大孩子自己做的,能自己制作精美泥巴枪、铁环的孩子,在那个时候就是整条街最靓的仔,孩子眼中的王。总之,很好玩,很快乐!


童年的食品

那时,物资十分匮乏,基本上都是凭票供应,有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等等。小时候最不理解的是明明瘦肉好吃,为什么非要抢着买肥肉?最呕气的是三八节女娃子能一毛钱买十颗水果糖,儿娃子却不行。但儿娃子也有优势,由于我胃口好,长得胖,周围邻居买猪娃都让我抱回家,一次一毛钱,可以买三个米馍。当时县城最家喻户晓的人除了县长王万友外就是袁大楼、何老太、黄大师、焦师傅,这些人可了不得,他们是电影院,肉食公司,副食公司职工,当时就是一等一的实权派。记得有一年八月十五,家里没有买到月饼,我不依不饶,父亲实在没有办法就到焦师傅家中去说了半天好话,最终把他压箱底的一包月饼给匀走了。而我吃着父亲好容易弄来的月饼,嘴里满是香甜,在那个年代,月饼就是我们心中最美味最甜蜜的美食了。


童年的文娱

那时,最有钱的家庭才有四大件——“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中午,中央广播电台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仔细收听,窗外还蹲着一堆蹭听的。最热闹是驻石单位放露天电影,不管是一八二,还是地质七队,大家都一窝蜂的赶过去,路程不近,有骑自行车的,更多是坐11号“私家车”,每一次播放电影,都是人山人海,我就挤在人缝里面看了《闪闪的红星》《侦察兵》《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追捕》等经典作品。后来有了电视机,《霍元甲》《上海滩》《渴望》的收视率绝不亚于现在任何一部大片。

童年的悲喜

童年最难过的是1976年9月 9日中午,广播突然播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顿时举国同悲,山河呜咽,主席追悼会那天有电视直播,农机厂有全县为数不多的电视机,无数人饱含热泪前去观看,由于去的人太多,结果发生了楼塌人亡的事件;最害怕的事也是发生在1976年,深夜,地动山摇,大家不知所措,哭爹喊妈,四处逃窜,原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最高兴的是父亲从安康买回来了管件,请来了自来水厂师傅,结束了几代人挑水吃的历史,那时挑水不仅距离远而且要排队,管水的徐老汉还歪的很,不给水票是吃不上水的;最幸福的是家里养的大肥猪寿终正寝的日子,终于可以站在锅台边等油渣子吃,一次可以吃半碗,满嘴都冒油。现在没人这么吃了,要么嫌腻,要么就怕三高。那时什么东西都香,零食也很多,我能记得的就有:毛针、救命粮、榆钱、槐花、桑泡等,平时最常吃的零食是坛子里的酸萝卜。最显摆的是吃鼓气馍还夹一根油条,哪个孩子要是能这么吃着走上街,绝对是全街的目光焦点。

童年的劳作

上学后,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学农基地,同学们在基地种植芝麻、大豆、玉米,除草、施肥样样都会。到了麦子成熟季节,全体出动帮附近生产队抢收,中午可以免费饱吃一顿洋芋汤就榻辣子。放学后,干家务活也是必须的,哥哥做饭,姐姐洗衣服,我扫地、抬水。星期天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到红花沟或三十里岗去砍柴,天一亮就出发,天快黑了才扛上一捆柴回家。放寒暑假,大家纷纷去东门河坝扒石籽,捡石灰石卖钱,报名费基本上都是自己挣的,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时的父母都很勤劳,平时起早贪黑上班挣钱,一到星期天劈柴、挑水、打蜂窝煤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校场坝人住的多,整个大院子夹杂着嬉笑声、吵闹声、读书声、好不热闹。那时没有课外班、家长也没有时间辅导功课、没有输在起跑线的说法,小伙伴们几乎都是浪里白条、都是武林高手、都是小兵张嘎,那时的学习压力不大,考得不好大不了受一点皮肉之苦。当然,要是你能考个满分什么的,父母脸上也会出现灿烂的笑容,晚饭的桌子上,也会出现猪肉、鸡蛋这样的稀有美食以示犒劳。

这就是我的童年。现如今,当年的户主大多都去了另一个世界,小伙伴们基本上当上了爷爷、奶奶,可童年的快乐依然历历在目,校场坝在我的脑海里依然那么清晰,童年的记忆是那么的美好。也许现在太过于好了,以至于不知道内心还向往什么?唉!也许我真的已经老了!

责任编辑:齐梓怡

监督热线:010-63379766 监督举报邮箱:fzzglz@163.com 投稿邮箱:fzzglz2016@163.com
本网所发布各种新闻﹑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法治廉政网视"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常年法律顾问:策略律师事务所 法务联系:庞理鹏 执行主任律师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 09595 号
京ICP备16061882号-3 法治廉政网视 © 版权所有 (2017) | 网站地图